如果校园金融是发展助学贷款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这种公益性贷款,笔者举双脚赞成。但是如果是为了满足学生消费欲望而发展的商业性校园信贷,还是给校园留一片净土吧!
全国两会于3日3日下午3点正式召开,笔者在浏览两会相关新闻时看到一则这样的消息:全国政协会员,香江集团总裁、香江控股董事长翟美卿提出了“关于引导校园信贷合理、健康发展的建议”提案。翟美卿女士认为目前我国约有过千万名在校大学生,若每人每年有5000元的潜在消费需求,则校园信贷的市场规模可达到千亿级别。这是一片巨大的蓝海市场,不应该无论好坏一棒子打死,应该对其合理规范及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对此,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观点。
对多数人来说,“校园贷”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特别是近几年来,“校园贷”不断激起舆论风波,大学生无力偿还巨额贷款自杀事件、 “裸条”事件等等,一次又一次把校园贷推到风头浪尖上!还记得那位自杀学生的农民父亲说“如果社会贷款进入校园没有那么容易,办理校园贷款程序没有那么简单,我的孩子也不会被高利贷逼死。” 这种想法肯定是片面的,但是,无可否认,这也正是把孩子推向死亡深渊的主要的原因之一。
最早的“校园贷”是国家向学生提供的助学贷款。教育部门和金融部门鼓励银行给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目的是公平分配教育资源,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完成学业,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这种基本上是公益性贷款,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在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学生是不需要支付利息的,利息由财政贴息。
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曾经公益性的校园贷到了资本家的手里也“变了味”。一些企业抓住了大学生消费需求,为学生提供除了助学贷款之外的消费贷款。全国的高校那么多,而且学生的消费欲望日渐强烈,这市场的确巨大。但是有市场需求,就代表适合发展校园信贷吗?笔者认为现在的市场环境不适合开发校园信贷市场,原因如下:
一:在校生心理素质弱、完全不备相应的抵抗力
还记得那个因为被短信诈骗了8000元学费而选择自杀的准大学生吗?有些人会说,那是因为她个人心理素质太差了,的确如此。但是你难道没有个体身上看到当代大学生的缩影吗?这些学生是处于从校园象牙塔到灯红酒绿的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就像黑白之间的灰色,从小被父母呵护在手心上,没有历经社会的磨练,禁不起打击、也禁不起蛊惑和怂恿。他们对自己的消费欲望没有很好的把控能力,信贷机构一旦以小额、低利息等字眼,温水煮青蛙,一步步地将学生圈入其中,学生所面临的将是后续没完没了的偿还债务。银监会曾在2009年就下发通知,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原因也在于这些学生没有自控能力,多地进行透支消费,却无力偿还。
二:没有收入来源,用什么来偿还高息?
翟美卿女士认为:缺乏信用约束体制及失信惩罚制度是大学生失信行为的根源。笔者却认为,没有收入来源才是大学生失信行为的根源。
学生的收入一般就是父母给了零用钱、生活费,可以说这些钱是给他们学习的,而不是进行高额消费的。一旦他们没有很有地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利用信贷进行预支消费,那后期该如何偿还这笔债务呢?欺骗父母?偷盗?荒废学业去打工?显然,都不合适。资本家发展校园信贷肯定是为了赚钱,一旦你没有钱偿还,那些信贷机构可不是“吃素”的,学生又如何承受得了后期的各种形式的“暴力”催收呢?
三:开展校园信用贷,容易兹长攀比风气。
可以说,在中国的教育中,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是最缺失的。学校、家长缺少对孩子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良好引导,如果在校园开展信用贷,就很容易形成学生之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主义的风气。
学生的本职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而不是把时间和心思花费在互相攀比上。学生当然也有消费欲望,但是笔者觉得这消费欲望应该化为学习的动力,等出到社会了、真正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了再去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总的来说,如果校园金融是发展助学贷款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这种公益性贷款,笔者举双脚赞成。但是如果是为了满足学生消费欲望而发展的商业性校园信贷,还是给校园留一片净土吧!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司立场。如来源标注有误请告知,我们会及时予以更正/删除。感恩!
关注公众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