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修订的《著作权法》将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20年11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这是著作权法实施以来的第三次修改。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共6章67条,将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著作权法完善了互联网领域著作权保护的相关规定,将更好地保障广大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著作权法修订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著作权领域的基本法,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法律之一,自1991年6月1日实施以来,历经2001年、2010年两次修改,此次修订是著作权法第三次调整修改,是我国著作权法律事业新的里程碑,对于促进新时代版权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修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为版权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基本制度遵循。
此次修订总结著作权管理中的实践经验,着力解决制约著作权发展和保护的瓶颈问题,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著作权授权机制和交易规划,增加并完善著作权行政监管的手段措施,对于维护著作权市场交易秩序、提升著作权领域治理效能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此次修订立足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著作权,发挥法律制度对版权产业发展的规范、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法律支撑。
著作权法修订的重点内容
此次修订是对现行著作权法的一次全面完善。要深刻领会立法原意,准确把握此次修订的重点内容,切实增强贯彻实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着眼解决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新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完善作品定义,将“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修改为“视听作品”,并增加“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的表述;为适应有线播放、网络同步转播使用作品等情况,修改广播权表述;增加有关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的规定等。
二是完善权利制度,更好平衡作品传播中的利益关系,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增加新闻类职务作品和职务表演的规定;增加录音制品用于有线或者无线公开传播,或者通过传送声音的技术设备向公众公开播送时,录音和制作者获得报酬的权利;明确广播电台、电视台有权禁止未经其许可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要求其行使相关权利时不得影响、限制或者侵害他人行使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等。
三是加大对侵权行为打击力度,完善执法手段,切实加强著作权保护。规定侵权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适用赔偿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增加侵权法定赔偿额下限,并将法定赔偿额上限由50万提高到500万;增加责令侵权人提供与侵权行为相关的账簿资料制度;增加著作权主管部门询问当事人、调查违法行为、现场检查,以及查阅、复制有关资料和查封、扣押等执法手段;完善有关诉前禁令和证据保全的规定。
四是与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和其他法律法规做好衔接。加强对阅读障碍者的保护,将有关合理使用情形扩大至“以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的无障碍方式向其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明确出租权的对象是视听作品、计算机软件的原件或者复制件;延长摄影作品的保护期;将“公民”修改为“自然人”,将“其他组织”修改为“非法人组织”。
此外,5月24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安部制定《关于加强协作配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并印发。
两部门联合印发政策文件我国正转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
《意见》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公安部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组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专家组,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宏观战略的调查研究,分析研判重点行业领域侵权假冒违法犯罪形势,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水平。
《关于加强协作配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第七条指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就刑事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证据的固定和保全、违法犯罪行为人身份等问题征求公安机关意见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答复。
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需要核实注册商标信息的,可以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注册证明公示系统核实,必要时,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核实;需要核实涉案专利法律状态的,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各地设立的专利代办处申请出具《专利登记簿副本》;需要核实地理标志相关信息的,可以向保护司核实。
对于刑事案件中涉及的商标的使用、相同商标、同一种商品、假冒专利行为等认定问题,公安机关可以依据相关司法解释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的商标、专利侵权判断标准等直接进行认定;必要时,可以商请同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提供专业意见。同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相关问题无法认定的,该部门应当逐级请示上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者由公安机关逐级报食药侦局征求保护司意见。
《关于加强协作配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第八条指出: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公安部发挥各自优势,联合组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专家组,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宏观战略的调查研究,分析研判重点行业领域侵权假冒违法犯罪形势,排查可能影响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风险隐患,对法律理解适用等问题开展专项调研和课题研究,推动法律政策完善,对疑难、复杂案件提供指导,服务支撑执法实践。
关注公众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