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而电邮不强迫你立即回复或是阅后即焚,也不主动打扰你的生活。
毕业后有两周没登录学校分配的电子邮箱,我以为我的学生账号已过期,今日打开,却收到好多封可爱的电邮。 之所以说它可爱,是因为电邮五花八门却依旧感受到发信人的亲切。有官方发来的邮件:我的数字人文学院发来活动信息预告每月最新文化活动;校长发来脱欧的最新进展以及对学校的影响。有私人邀约的:研究生宿舍最好的朋友Stephanie发来生日祝福;在King’s打工的考试中心怎么总是缺人,又发邮件让我回去代班;Tedx发来今年会议日程,还有成员开会安排,好可惜,去不了。也有公益及购物推广的:伦敦血站发邮件用祈使句问我,“有人需要你的帮助,快来捐血吧!”Burberry新包上架了,邀请我去店里看看…… 不得不说,我真的很喜欢电邮这种略带延迟的交流模式,当然也是西方人最常见的交流形式。虽然有延迟,不及时,但好似把好物一箩筐地收纳到了一起,不会太多却也很少漏掉。它不强迫你立即回复或是阅后即焚,在你不打开邮件列表的日子里,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不主动打扰你的生活,甚至一时没看,也不会失了时效性。当然也有紧急邮件被忽略的情况,但一来有替代方案(电话/短信),二来考验邮箱持有者的回复速率,当你打开邮箱寻宝时,得从砂砾里找金子,从高仿里找正品,这种探寻之路,其实比微信朋友圈几百条消息同时轰炸来得爽快。 电子邮件是西方人惯常使用的交流形式,甚至比WhatsApp(日常交流)、Instagram(分享生活)、Twitter(浏览时事)的使用频率还高。在西方很多国家,凡重要的事,或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的事,人们都更喜欢回复一句,请发我邮件x@x.x。
腾讯企业邮箱不仅易守护记忆,且其将流水的日常以略有仪式感的文字记载下来,有规定使用的抬头、祝福、落款。也正因这种复杂度高过电话、短信、见面的形式,邮件的查看率远低于微信、WhatsApp等。数据平台Statista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只有19%的人会选择及时查看电邮,44%的人会在一天内的其他时间查看,19%的人一天内只集中查看一次,而剩余19%的人则并不会当天查看。邮件的低及时查看率造成了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将“图个乐”享受和“打起精神”工作用一个小小的图标隔开。 对比微信,虽然有关微信打开频率的研究还较少,但每天多次打开而非集中查看的碎片化模式分割了个体的整块时间,将微信里的工作生活和现实的工作生活融合,对个体的影响不可忽视。 不知从何时开始,许多工作交流也都变到了微信上。也因为这样的交流习惯,老板、上司、同事的任务交流都在微信上,导致你在工作场合不得不看微信。但微信上又并非全是工作伙伴,你在回复老板微信的时候,也许你的家人在微信上问你家事,你的大学同学邀请你去婚礼现场,你加的代购问你要不要买新款的包包,你加的各种校友群在畅想未来…… 你看到了,觉得回复不是一句话能解决的事,但不回复又碍于人情。
你开始纠结,于是决定按照紧急情况回复,你一个个点进去思考紧急度,决定有的现在回复,有的午饭时回复,有的下班后再回复……但很遗憾,许多人回复完了紧急事项后,午饭后、下班后会自动忘记回复其他,你又落得个“已读不回”的说法。说了这么多,也许你都不记得一开始打开微信只是想下载老板传输的一个文档了。 除公司职员有工作群外,家长有家长群,学生有班级群。家长需要在家长群应和老师的指示,时刻汇报孩子学习进度,不然小心被踢出家长群;学生要按时回复班里各种通知和信息;当然,你还得时不时关注老板朋友圈动态,跟得上点赞,聊得了“办公室话题”。甚至一位警察跟我说,现在报警时,受害人也会提出要加警官微信私聊。 微信的便携性和近民性使得它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让工作中必然存在更多生活琐事,从而消磨工作的“专一性”;而生活中也无时无刻被工作群笼罩,使得人们最后的“自留地”消逝。越来越多的信息被置若罔闻,重要的信息被压到谷底,反倒是娱乐轻松的信息处于优先级;生活和工作没了界限,让人工作时念着玩乐,玩时还得工作,永远处于高度饱和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则加速消磨了工作的“专一性”及“自留地”的消逝,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不说改变所有人的交流习惯,将大家由微信转移到邮件,我只希望微信这时能出一个类似邮件的自动回复功能:我8点到17点在办公,私事请下班后联络我。
腾讯企业邮箱,QQ企业邮箱,唯一与微信完美结合的企业邮箱.腾讯QQ企业邮箱销售热线:4008-919-003,购买腾讯企业邮箱免费赠送域名,每帐号每年100元起,多重优惠折扣,免费试用30天.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